木材是与钢铁、水泥、塑料并列的四大建筑材料之一,是其中唯一可再生的、具有亲人性的重要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家具制造、木地板建筑、室内装饰、建筑装潢、中高档车船装修、工艺制品、高级音响、乐器和电子行业等领域。木材资源的需求,与人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中“住”的需求紧密相关,是具有长期持续性的需求。但天然木制品的资源利用效率很低,而人造板产品以林区三剩物、次小薪材等森林废弃物为原料,大大提高了木材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很好地解决了资源与发展的矛盾,对缓解我国木材资源紧缺局面、综合利用木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P>
近年来,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战略。人造板产品作为森林资源利用的延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组成部分和碳储量流动的重要载体,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以及调节大气中碳周转率和周转量有着积极意义。随着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人造板行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典型行业,将会获得更多发展机遇、/P>
行业发展阶段
我国是世界人造板生产、消费和进出口贸易的 一大国,年生产、消费人造板3亿立方米左右。但是,我国人造板行业面临木材资源供给压力大、环保与安全生产问题严重、市场集中度低、结构不合理与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问题,仍存在巨大的改善升级空间。随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和日益严格的督查监管,我国人造板行业顺应发展趋势,寻找内生增长动力,逐步转向由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的高质量发展、/P>
?年,我国人造板行业持续淘汰落后产能,整线生产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低甲醛释放产品和无醛人造板产品比例显著提升,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环保设施升级改造持续推进,经济发达地区人造板行业向环境承载力更高以及木材资源更丰富的地区转移持续推进,产业布局进一步合理。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世界经济逐步复苏,但国内房地产市场动荡及大宗化工原料价格持续性上涨等多因素叠加影响,人造板行业面临成本激增、需求压缩的巨大挑战。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人造板行业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流动的重要载体,凭借加工能耗小、环境友好等独特优点,也正面临新的机遇,孕育着新的发展趋势、/P>
行业格局和趋劾/STRONG>
1、产业转移加快,生产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
原材料供给、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物流运输是人造板企业布局的主要考虑因素。我国已?017年全面停止对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并于2019?月正式批准发布实施《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人造板工业》(HJ1032-2019),我国人造板行业逐步呈现由北向南、由环境承载力弱的地区向环境承载力高的地区转移趋势。截?020年,人造板生产量前五省(区)占中国人造板总产量的79.4%,生产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其中广西凭借丰富的速生桉树资源以及较高的环境承载能力,持续成为人造板发展的热点地区。
2、行业整合、规模效应、行业集中度提升是人造板行业的必然趋势
目前中国人造板行业一方面总体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中高端产品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人造板供求关系分层次失衡,资源以及精细化管理的瓶颈长期存在,市场集中度仍然较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消费端定制化、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需求加速发展,对高端市场、环保产品的开发进度加快,因此通过行业整合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规模效应以及产品和管理体系的升级是人造板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行业整合中,品牌企业通过自建高端产能,或者收购兼并中、小企业,进行设备升级改造,输出管理、品牌和技术,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从而实现做大做强,使行业集中度获得提升,同时产品结构获得优化。
3、轻质高强度人造板生产技术逐渐成熟,有望取代部分胶合板市场空间
胶合板是我国人造板消费量第 一大板种,占比超过60%,但是由于胶合板生产对所用的木材原材料要求较高,随着我国全面禁伐天然林政策的实施,胶合板产业面临着所需大径级的原木数量减少和价格上升的困难。如何减轻板材质量,同时使材料的性能更好、更环保越来越成为行业中的重要课题,另外,轻质材料在设计、运输、库存、组装等方面变得更加容易,使得其在家具工业中无疑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开发的可饰面定向刨花板、超强刨花板等轻质高强度产品性能指标接近甚至超过胶合板。随着新型轻质人造板逐渐应用到家具制造和室内装修等行业,消费者对其认可度不断提升,未来有望取代部分胶合板的市场空间。
4、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在人造板生产过程,生产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
消费者对产品安全、品质、可追溯性及个性化需求等消费习惯的变化将导致生产模式发生变革,人造板生产将由生产型产业向服务型产业转变,上下游产业链协同趋势更加明显。随着5G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将为传统人造板的转型发展赋能,工业互联网将改变人造板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产业互联网将在人造板行业中得到积极关注并实现应用,实现人造板产销衔接的重大变革、/P>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